村民偷摘科研玉米,预防比惩戒更重要
2018-07-12 09:46 来源:红网
作者:张汇玲
近日,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基地科研玉米被当地村民偷摘,可能造成部分学生无法毕业一事引起热议。9日,浏阳沿溪镇人民政府回应:被村民损毁的试验田约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%,涉事4人系基地附近60-80岁妇女,已被依法询问。目前已归还玉米棒近百个,未发现被盗玉米流入市场。(7月10日中国新闻网)
村民偷摘玉米后,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,及时追回部分玉米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的损失。然而,笔者以为,从学校师生的角度出发,预防偷摘事件的发生,让师生少受点罪更重要。
科研玉米不同于普通的玉米,说换就换。培育科研玉米,要花费金钱,要投入师生的时间、精力和脑力,成本之高不言而喻。科研玉米还关系到学生的毕业论文、老师的课题研究。若实验田被肆意破坏,玉米被偷摘,无疑会丢失实验数据。况且,有些研究难以复制,第二次做未必能像第一次那样成功。村民能赔钱,但赔不了研究者的心血。
近年来,村民偷摘科研农作物的新闻层出不穷。偷摘科研农作物,要么是村民太“愚”且太贪心,没有认识到科研农作物的价值以及偷摘带来的后果;要么是村民太“聪明”,知道科研农作物价值极高,因此生出盗窃之心。对学校和当地政府来说,当发生此类事件时,不仅要及时止损,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、分析、总结,归纳找出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。
预防偷摘科研农作物事件的发生,需要学校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。一方面,学校应当加强防护措施,加强监督,保护实验田不受破坏;另一方面,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,让农民意识到“他人之物”不可取,明白偷摘科研农作物会受到严厉处罚。偷摘玉米无小事,只有治好盗窃恶行,才能让学校师生安安心心做研究。
文/张汇玲
(责任编辑:李丹一)
相关报道
- 下放“引才”权 焕发人才活力2018-04-17
- 新华时评:搞科研离不开“笨功夫”2018-01-08
- 如何让科研人员安心做科研2016-12-29
- 科研基地怎么成了“后花园”2016-12-28
东北新闻网
微信订阅号
东北新闻网
手机版
东北新闻网
法人微博
新闻客户端
Android版
新闻客户端
iPhone版
![]() |
|
*免责声明: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31885629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请您来信来电(024-31885629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