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民的名义》为什么能成为“火剧”
祝姚玲王婵
《人民的名义》已至尾声,随着剧情的推移,剧中人物命运纷纷尘埃落定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这部戏圈粉无数,无论是剧本的直面腐败丑恶,还是老戏骨的走心演技,抑或是剧情强烈的时代感,都在引发着观众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。
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,不管涉及什么人,无论权力大小、职位高低,只要触犯党纪国法,都严惩不贷。现实永远是创作最好的土壤。反腐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、甚至远超想象力的素材,反腐文学、反腐影视蛰伏多年后再次爆发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。
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真正的好剧敢于直面社会的阴暗。《人民的名义》用不回避、不掩饰、直戳问题、直奔主题的态度给了演员们更从容演绎反腐风云的舞台,让观众感受更直观、了解更深入。特别是,该剧生动塑造了众多披着“两张皮”的腐败官员形象——从“这是我个人的私事,车钱和油钱都该由我来出”的贪官丁义珍,到一碗炸酱面足以果腹的巨贪小官赵德汉,再到满口党性国法实则暗度陈仓的政法委书记高育良,整部剧将各种贪官的嘴脸刻画得丰富多彩、淋漓尽致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导演李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该剧揭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,“以积极姿态对反腐斗争进行艺术表现与思考。”
反腐作品若止于揭丑,还谈不上艺术价值升华和精神方位指引。能让观众由衷点赞,更因为这部剧始终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反腐倡廉建设,让意志不坚定的官员因看了这部剧受到震慑。
以人民为主角,文艺才有生命力。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,不能沾满铜臭气。《人民的名义》为当下文艺创作树立了榜样。“文运同国运相牵,文脉同国脉相连”,文艺创作只有贴近现实、扎根生活,与时代同呼吸、与人民共命运,才会得到人民的认可,经得起收视率的检验。一味在后宫倾轧上做文章,或新瓶装旧酒不断翻拍武侠剧,是脱离现实、于社会无太大裨益的,最终难逃被观众抛弃的命运。
艺术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,时代给文艺创作者以严肃课题。期待有志之士列队向前,拿出更多高水准、记录时代的好作品。
· | 今晚大结局!《人民的名义》祁同伟自杀 收官剧情引期待 17-04-28 |
· | 《人民的名义》到底谁才是高育良的情人?原来不是高小琴…… 17-04-28 |
· | 扒一扒《人民的名义》穿帮镜头和常识错误 17-04-28 |
· | 《人民的名义》今晚收官 一大波现实题材在路上 17-04-28 |
东北新闻网
微信订阅号
东北新闻网
手机版
东北新闻网
法人微博
新闻客户端
Android版
新闻客户端
iPhone版

*免责声明: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31885629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